课程思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课程思政>>正文

关于李四光、詹天佑、丁肇中的故事

2022年03月21日 11:54  点击:[]

思政故事一

李四光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创建了崭新的学科一地质力学。在他的理论指导下,石油工人找到了大庆等好几个大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他坚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为开创我国地震预测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理想的名字

李四光,1889年生在湖北黄岗回龙镇,原名李仲揆.他父亲李卓候是个秀才。可惜家中既无钱,又无势,中了秀才也没有找到什么出路,只得在一-座破庙里,设了一一个书馆,靠着给几个农村孩子教书,勉强糊口。

小仲揆白天帮助妈妈干活,晚上跟父亲读书。只因他聪明好学,跟着父亲念了几年之后,就感到不满足了,他想恳求妈妈,让他去武昌上学。一天,他对妈妈说:“ 妈妈,我听城里 回来的人说,两湖总督张之洞在湖北省城武昌办了个官费小学堂那里教国文,还教洋书,学得好的,还能出国留学呢!

“哦!有这么好的学堂?”妈妈漫不经心地答应着。

“可不?妈妈,我也想到那里去求学!

“你去?到武昌?”妈妈又惊讶,又为难地说,“钱呢?现在拿出一文钱来也难呀!

“妈妈,那是官费小学堂,不收学费,还有饭吃。’傻孩子,就算学校不收钱,可盘缠又在哪里呢?

“那一,我去找陈八爹借几个 盘缠,陈八爹喜欢我。”

妈妈默默地同意了。陈八爹果然给小仲揆借了点盘缠。他认为小仲揆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1902年的一天,小仲揆告别了亲人,背着小包袱,夹着雨伞,离开了贫困的故乡一回龙镇。

李仲揆到了武昌以后,打听了好几个人,才找到了他要找的西路高等小学堂。他怯生生地走了进去,办理参加考试的手续。单馆他买了一张报名单。单子上密密麻麻排列了好多项目,要填写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学历等。李仲揆也许是太紧张,也许是太没经验,竟在姓名栏里工工整整写下了“十四”两个字。

当他发现把年龄填进了姓名栏的时候,错误已经铸成,无法改变了。他急中生智,把“十”字改成“李”字。难道就叫“李四”吗?“张三”、“李四”,这多难听呀!忽然,他一眼瞥见了大厅正中挂着的一块油漆班驳的旧匾额,上面“光被四表"四个大字清晰可见。他灵机一动,顺手添了一个“光"字。

“李四光”!四面八方都是光明,象征着前途无量,大有希望,这是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这正好表达了小仲揆对于自己的前途对于祖国的前途的信心。

从此,“李四光”这三个字就成为他的正式名字了。

考试结果公布了,李四光得了第一名。但主考先生看他是一个农村来的穷孩子,又没有靠山,不愿意录取。幸而这个学堂里有一位张先生,原是李四光父亲的学生,经他竭力保荐,李四光才被收下了。

留学日本

在学校里,李四光学习刻苦,每次考试都名列第一。根据这个学校规定,只要每次考试得前三名,就可以保送出国。结果,李四光被保送到日本留学。1904,15岁的李四光怀着美好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踏上了去日本的航船。

但是,学什么好呢?

大海里浪花飞溅,李四光的思绪也像浪花一样在脑海里翻腾。他忽然记起小时候,爸爸给他讲的甲午海战和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故事。他满脸发烧,把手-拍,下了决心:“我要去学造船,将来为祖国制造出世界上最好的轮船、兵舰。到那时,看你外国强盗还敢不敢在我们的领海和领土上横行霸道!

李四光怀着这种美好的愿望,乘船来到日本。他先在宏文学院学习,后又进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造船。他认为,科学技术可以救中国。

有一天,李四光正在吃饭,有一位同学低声告诉他说:“孙中山先生从欧洲到日本来了,你知道吗?听说,孙中山出身在一一个农民的家庭,家里很穷,常吃不饱饭,到15岁才穿上鞋子。那时候,他就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有饭吃,有鞋子穿了。”

“孙中山真了不起,家境贫寒的人往往是很有出息的呢!”李四光感慨地说。

“听说明天有一一个欢迎孙中山的大会,我们去参加吧!”“好的。”

1905813日,留日学生华侨等共1000多人,在东京富土见楼举行欢迎孙中山的盛大集会。李四光来到会场时孙中山正站在台上演讲。

孙中山慷慨激昂地说:“我们的宗旨,是要从根本上推翻清朝政府,结束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主义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中华。我们还主张平均地权,以此来解决中国的土地问....掌声雷鸣般地响起来。

听了孙中山的讲演,李四光兴奋极了,他毫不犹豫地站到了孙中山一边。

1905820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正式成立了。这时候李四光已经认识到,要救国光科学技术不行,还要革命。于是,他坚决要求参加同盟会。

一天,在一间密室里,孙中山会见了李四光。两个人面对面坐下后,孙中山慈爱地问他:“四光君你今年多大了?

16岁。”

“你这样小,也要参加革命?

“是的,我也要参加革命。”李四光庄重地回答。

“那你能为革命做些什么工作呢?

“凡是我能做到的,我一 定尽力。”李四光坚定地说。

孙中山对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感到很满意,就递给他7张誓约,表示同意接受他入会。孙中山亲自领着他走进另一间屋子,让他左手端一杯水, 右手中指顶着杯底(表示忠诚到底的意思),举行了人会宣誓仪式。就这样,李四光成为孙中山在日本建立同盟会时的第一-批会 员,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一个会员。

孙中山先生深谋远虑,他认为同盟会的革命工作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人回国准备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清廷;另一部分人则要准备在推翻清朝以后从事经济建设。这后一部分工作,孙中山主要把希望寄托在年轻的留学生身上。在一次开会的时候,孙中山拉着李四光的手说:“你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李四光牢牢地记下了孙中山的话。从此,他除了参加同盟会的一些革命工作以外,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求学上。

选学对祖国最有用的专业

李四光在日本学习了六年,1910年回到武昌。

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李四光毅然参加了这一革命,被湖北军政府推选为实业部部长。但不久,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被边世凯窃取了,李四光的理想破灭了。不过,他的头脑也清醒多了,他坚信革命是一定要继续下 去的。他牢记孙中山先生“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教导,决心到欧洲继续进修学业。

1912,蔡元培先生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长,正在选拔人才去外国留学,李四光被保送到英国深造。

到了英国,李四光和他的好友丁西林考上了伯明翰大学。李四光身材高大,文静寡言。丁西林矮矮胖胖,活泼幽默。两个人有什么事情,总是商量着办。有一天,他们就志愿问题谈了各自的看法。丁西林说:“我想好了,学物理。近代一切科学无一不需要物理知识。中华民族的希望就在我们青年人的身上。我们不但要有满腔的热血、无穷的智慧,还要有实际的能力。这能力哪里来?离不开物理。

李四光听了,不太同意,他说:“你的文学基础不错,又喜欢写剧本,何不专攻文学?

“不!我虽然喜欢研究文学,尤其爱好话剧,但我认为,这一切并不影响我去专攻物理而兼爱话剧。将来我就做一个爱写话剧的物理学家。”

“有意思。”李四光笑了。

“你呢?继续学造船还是专攻采矿?

“不,我想改学地质。”

“学地质?”丁西林惊讶地望着他的好友说,“中断了学过的专业,岂不可惜!

“学地质也是为了造船。”李四光坚定地回答。

“噢!当我发现戏剧与物理学没有抵触的时候,你却认为造船与地质有联系,这是怎么回事?

“我已经全盘想过了。”李四光认真地说,“要造船,就得有钢铁;要钢铁,就得靠采矿。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科学落后,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找矿,将来也不过是给洋人当矿工。”

“哈哈哈.”丁西林被自己朋友这一-番透彻的说明逗得大笑,他深表赞同地点着头,夸张地做了一个开锁的手势,说:“所以,你要把开采祖国宝藏的钥匙拿在自己手里?

李四光郑重地点点头,两个年青人都为自己选择了理想的专业,高兴地笑了。

1919,李四光在伯明翰大学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在英国的学习。他的英国老师鲍尔敦教授,想留他在英国再深造几年, 等取得博士学位再回国。李四光诚恳地说:“不,我想把学到的知识,尽快地贡献给我的祖国,这样更有意义。”

鲍尔敦敬佩地点点头。不过,还是建议李四光回国之前到欧洲几个国家去作次地质考察。

李四光同意了。当他结束在欧洲的地质考察,回到伯明翰自己的公寓时,书桌上有一封电报和一封信在等着他。电报是一位印度友人拍来的,聘请他到印度去担任待遇优厚的工程师职务。信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寄来的,盼他早点到北大去任教,李四光放下电报,兴奋地举着信说:“回国去!”不几天,他就毅然踏上了归国之途。

 

思政故事二

詹天佑

在青山环抱的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的站台上,一位伟人的铜像高高地屹立着。

他,背靠青山,面向铁路,目光炯炯,正视前方,嘴上留着八字胡,双手插在裤袋里,神情严肃沉静,刚毅自若。

这原来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铜像。铜像脚下这条穿行在崇山峻岭中的铁路,是我国用自己的力量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就是修建这条铁路的总工程师。

从铜像面前经过,你会想到中国的铁路史,你会想到在旧中国创业的艰辛,你会产生出一种民族的自豪感。

“为什么中国没有机器”

詹天佑18614月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一个茶商的家庭。南海县不仅富饶美丽,而且富有革命传统,有关鸦片战争的故事在这儿广泛地流传着。

天佑的爸爸詹兴洪,茶叶买卖做得不怎么样,但故事却讲得很好。他经常给詹天佑讲林则徐焚毁鸦片、击退英国侵略军的故事。一次,当他讲到清朝皇帝把林则徐革职英国侵略军趁机侵人广州的时候,詹天佑气得握紧小拳头,拉出打架的样子,问道:“为什么中国兵老是吃败仗?

儿子的发问,把父亲难住了。詹兴洪并不明白,那是因为清王朝的政治腐败造成的,但他还是看出了最表面的原因,他对儿子说:“听别人说,外国人打仗用洋枪洋炮,中国没有。”

“为什么中国没有洋枪洋炮呢?”詹天佑又问。

“孩子,洋枪洋炮是机器造的,中国没有机器,造不出。”

“为什么中国没有机器呢?”詹天佑继续追问。

“洋人能,中国没有能人。”父亲有点不耐烦了。

“懊!

詹天佑不说话了。但他心里不服气:洋人不是打不过林则徐吗?反过来说,林则徐不是比洋人还能吗?

从此,他睡在梦里都想胜过洋人。

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把詹天佑送到一所私墊去读书,但詹天佑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有一次,他对母亲说:“读这些文章有什么用处?真叫人头痛!”母亲当然不同意他的说法,但也说服不了他。

钟一天,他父亲的好友谭伯村从广州、香港带来些工程、机械方面的画报,这一下子给他开了眼界。他如饥似渴地看了一遍又一遍,不明白的地方就问,能描下来的地方就描下来。过后,他还有声有色地讲给小伙伴们听,并照着画报上的样子,用泥巴做机器、捏火车头。

他对机器的兴趣越来越浓。他的衣服口袋和书包里,整天鼓鼓囊囊的装着齿轮、发条和螺丝钉,一-有空 ,就拿出来拨弄着玩儿。有一次,他家墙上的自鸣钟“嘀哒嘀哒”的响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就想把它拆开来看个究竟。摘下自鸣钟来,他把后盖打开,看到

那么多的齿轮在转动,他惊奇极了。他开始把这些轮子-一个一个拆下来,再细心地按顺序排好,以免安装时忘记了。-架自鸣钟的零部件,竟摆满了一地。他惊讶地发现: -架“嘀哒嘀哒”跑个不停的“活”家伙,原来就是这些“死”玩艺组成的;只要组装得合理,“死”的都会变成“活”的!

他又开始组装了。到他重新把自鸣钟弄“活”之后,他幼小的心灵获得了一种自信:“我们中国人也会造机器的,这难不住人!

“我一定奋发求学”

1871年底,詹天佑读完了私塾,已经10岁了。将来做什么事呢?父母为他考虑起来:孩子爱机械,能到广州求学那是最好不过的,但家里生活不富裕,这条路显然走不通。剩下的路就是种田了。二位老人为只能给孩子安排这样的前途叹息不已。

正在这时,詹兴洪的好友谭伯村急匆匆地从香港赶来。他说他听到消息,清政府要派受过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的容闳到香港主持选送幼童出洋留学的工作。他特地赶来,要詹天佑的父母不要放过送詹天佑去美国留学的好机会。

詹兴洪夫妇听了,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谭伯村进一步劝说:“这是走洋翰林的路子,二辈子的金饭碗。”

站在旁边的詹天佑,早已听急了。管他什么“金饭碗”、“银饭碗”?外国有机器,能学造机器就行。他翻起长睫毛,鼓起大眼珠子,冲着父母说:“让我去考考吧!

母亲听说留学的时间长达10年,她舍不得儿子,流着眼泪说:“孩子,你不能跟人家比,你身子不壮,妈不放心-,

詹天佑望望母亲,把两条胳膊一 甩,挺了挺胸脯说:“妈,那是以前。这会儿,我可结实咧!”母亲还是没有松口。

詹天佑更急了,他要求父亲和谭伯村说:“您二老帮我说说呀!”经过一场劝说,母亲终于让詹天佑去应考了。

考试结果-揭晓,詹天佑名列前茅,被录取为第批出国留学预备生。他的父亲詹兴洪怀着欣喜而又沉重的心情在写着“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志愿书”上签了字。

1872年春天,不满12岁的詹天佑就要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去留学了。临行前,父亲对他说:“孩子,出国后,不要忘了父母,不要忘了中华啊!学成后,要速.....

詹天佑神态庄重地说:“父母放心,我一定 发奋求学,学得本领,建设中华!

他在上海留美预备学校学习了4个月,很快就坐上轮船出国了。

在赴美途中,30个同行的孩子坐在一起,有的因为是第一次出远门,开始哭哭啼啼。詹天佑就劝导他们说:“咱们学本领去,.哭什么?!大家在一-块多好呀!

于是,他给同伴们讲故事,讲机器

到了美国,詹天佑看到了烟肉林立的工厂,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往来飞驰的火车和汽车;听到了震耳欲聋的汽笛、喇叭声...这使詹天佑自然联想到还在沉睡和任人欺凌的祖国。对比之下,他深深感到自己祖国的落后。他对同学和美国的朋友说;中国落后是因为科学不发达,特别是因为交通不方便。大家两脚不出乡里,眼光当然有限。”

詹天佑决心为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努力学习。

他开始上斯布林菲尔的西海文小学,三年之后,考人纽海文中学,两年之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因数学成绩最好,进了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专业。

他每天早起晚睡,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在学习上,除了完成课程之内的作业,他还研究-些有关 的知识。有的同学对他说:“做完作业就完了,何必再自找苦吃呢?

詹天佑回答说:“知识没尽头,咱们应该多学一点。”

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期间,他连续获得数学奖金。老师称赞他,同学们羡慕他,他总是谦虚地摇摇头说:“没有什么!

大家拖住他介绍经验,他诚恳地说:“数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只有打好这个基础,才能为我中华学得技术。”

18815,詹天佑在耶鲁大学毕业了。他的毕业论文《码头起重机的研究》,得到很高的评价。

同年秋天,詹天佑学业结束要回国了。有些好心的美国人见他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劝他留在美国工作或继续深造,但他一一拒绝了。他想到祖国的落后,他想到父母的嘱咐,他想到自己的宏伟理想。他对这些人说:“我们的国家正需要强大,我必须尽快归国,献身祖国之建设!

别了,美利坚!再见了,耶鲁大学!

 

思政故事三

丁肇中

19761210,40岁的丁肇中赴瑞典皇家学院领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奖自1901 年开始颁发,从那时候起至1976年的75年中,丁肇中是第三位金榜题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血统科学家。在隆重的颁奖仪式上,他先用汉语然后用英语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他说:“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誉。我是在旧中国长大的,因此想借这个机会向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强调实验工作的重要性。中国人有句古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落后的思想,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害处。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都倾向于理论研究而避免实验工作。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从实验产生的。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

丁肇中祖籍山东省日照县。1936 1月出生在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母正在美国进行访问。后来,丁肇中曾这样说起过自己的身世。他说:“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出生在一个由教授和革命志士组成的家庭里。我的父母都希望我出生在中国,但在他们访问美国时,我提早出世。由于这个意外,我成为美国公民。这个突来的小插曲,却也影响了我的一生。’ 他出生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丁观海教授一家人回国后不久便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孩提时代的丁肇中,伴随着兵慌马乱的岁月。他回忆这段时日时曾说:“我在出生3个月的时候回到了中国。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其父丁观海先在山东大学执教,1938年到重庆大学任工程学教授。母亲丁隽英任四川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丁肇中的童年是在中国大陆度过的。起初就读于重庆磁器口小学,直至抗战胜利后,随父母迁到天津,勉强念完小学。1948年冬,于观海到台湾省台南工学院教书,并举家迁至台湾。高中时,于肇中对理化特别感兴趣。他学习用功,一-位好友曾在高中纪念册中给他留言:“你的理科可以说在班上无敌手,我希望你集中全力向理科进攻,发明几个《丁氏定律》。”中学毕业后,他被保送到台湾成功大学,就读于机械工程系。1956 9月他又只身赴美,进人密执安大学工学院研读。起初学的是机械工程,后来他发觉自己的兴趣主要在物理方面。第二学期,他选了些物理学和数学的课程。大学第二学年,他转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物理系。10多年后,他曾风趣地对人说,这是5分钟之内所作出的决定,而这一决定 ,使他终生与物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赴美后的第一一年,对于丁肇中来讲,也是他学习和生活最艰难的年。他身上只有去美时带的100美元,带目无系,加上语言不通,甚至几乎没有钱养活自己。但是他以顽强的毅力,,发奋学习,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奖学金,完成了学业。1959年他毕业于该校研究院,取得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两个工学士学位。盟年又我得理学硕士学位。他还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特别奖金。不久又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奖。1962 年,丁肇中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达营贷发现J粒子

丁肇中博士毕业后不久即到密执安大学物理研究所。在这里,他结识了著名物理学家乌伦伯克教授,这位电子自旋理论创始人的一席话,给年轻的丁肇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一天,丁肇中在攀谈中问乌伦伯克教授:“我在你的指导下工作,获得很大教益。读完学位以后,我想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你看如何?”年迈的乌伦伯克教授听了笑吟吟地说:“我要是你,就不会这样做。如果我能从头开始的话,我要做实验,而不是做理论。”

“为什么呢?”丁肇中迷惑不解地问。

“因为做一个普通的理论物理学者,没有多大用处,在这个领域里做出惊人成绩的只有极少数人,例如上个世纪的牛顿,这个世纪的爱因斯坦,以及狄拉克等人,要几十年才出一个,还不一定出在哪个国家。”乌伦伯克教授的话在丁肇中心中犹如点燃了一盏明灯。

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的第二年美国哈佛大学电磁实验室一位很有名的教授作了一个光子产生电子对的实验,事后公布的数据表明量子电动力学(QED)是错误的。可是,谁也不曾想到,权威们得到的数据,竟引起了年轻助教丁肇中的怀疑。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德国电子同位加速器中心(DESY)负责人,表示想重复这个实验。他很快便得到答复。到达汉堡后,这个中心给他准备了一个小组,找了几个学生做助手。于是,他们便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当年的助手贝克尔生动地回忆了当时的情景。他说:196510月的一天,丁教授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开了个会,当他听说实验需要的磁铁要一年之后才能造出时, 他说等一年时间太长了,他决定设计另外一个谱仪。当时只有6个人,估计丁每天睡觉的时间不超过两三个小时,这是很不寻常的。为了进行这次实验,我们做了各种计数器。那时德国在高能物理方面不如美国。丁作了非常多的检验,都证明实验结果是对的。丁得到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报告后很轰动。”贝克尔说:“丁教授报告后,有些人很高兴,有些人不高兴,因为他带领我们通过实验找到了哈佛大学教授们实验失败的原因。‘QED是正确的’,被大家接受了,这个实验使丁肇中非常有名。”当时曾有人预言,10年之后丁肇中将会获得诺贝尔奖。

1972年开始,丁肇中又带领他的实验组在纽约附近的麻省理工学院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开始了寻找J粒子的实验计划。丁肇中曾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项实验的复杂性。他说:“在雨季,一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颗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雨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1972年,丁肇中前往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在那里,他与同事们用一台300亿电子伏的质子加速器去寻找新粒子。转眼1前,两年的功夫过去了,遗憾的是实验并没有什么进展。直到1974年夏天,实验仍在进行。工作小组把注意力集中在40--50亿电子伏之间的粒子变化,丁肇中也认为这个范围最容易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然而观察了一个夏天,还是一无所获。丁肇中从事的这项实验不仅难度大,而且费用高,当时就有人曾公开反对。现在实验遇到了重大困难因此,埋怨责难之声又多起来了。不过,丁肇中并没有理睬这些,他在继续走他的路。

夏末秋初,丁肇中的实验进人到关键的时刻,高能加速器中质子相撞每时每刻都在牵动着他与同事们的心。当他们将粒子质量的方位降到30 40 亿电子伏这个范围的时候,突然间一个新的粒子出现了,它以极长的寿命分解出正负电子。丁肇中此时兴奋极了。不过,严谨、慎重的这位华人学者并没有立即宣布这一一发现。从8月至10月,他们又进行了多次这样的实验,待取得无懈可击的数据时,丁肇中才于1974111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惊人的成果。

科学实验有很多趣闻。丁肇中的实验是在东海岸进行的,正当他已经捕捉到瞬息万变的J粒子的时候,在西海岸,美国物理学家希特带领他的斯坦福研究小组也发现了这种新的粒子。后来,东海岸和西海岸发表的实验报告几乎一样。不同的是,对这种新粒子,丁肇中称之为“J,希特呼之为“ψ”那么到底是谁首先发现这种新粒子的呢?这是桩难分 难解 的悬案。因此,丁肇中和希特同时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他们所发现的新粒子被称之为J/ψ粒子。

J/ψ粒子的发现,标志着物理学家无所作为的“冬眠”时期的结束。因为在这以前相当长的时期里,物理学家几乎没有发现什么新粒子。J/ψ粒子的新发现也触发了一场重新估价原有理论的热潮,它把“粲”的概念推进到它不只是第四个夸克的一个附标而已,它对弱相互作用理论以及核理论与电子动力学统-的可能性也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因而JI4ψ粒了的发现轰动了静寂10多年的高能物理学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杰米韦森说过:“丁教授的研究,已为人类开拓了宇宙未知的领域并使基本粒子物理迈进了一个新的境界。”1975214日,美国总统福特在写给丁肇中和他所领导的小组的祝贺信中说:“得知由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和麻省理工学院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以及斯坦福线性加速中心与罗伦斯克伯莱实验室组成的小组,发现了新的、寿命更长的重粒子,我深感兴趣。在此我谨代表美国人民,祝贺你和你的同事致力于此项重大发现的努力与贡献。”“我更希望这种基本学术知识的重大发现,会导致科学的更进↓步的突破,进而能够造福人类。对于美国研究计划能在各方面的科学范畴上,保持领导的地位,我尤其感到骄傲。”为此,1976年美国政府给丁肇中颁发了E.0.重要发明一等奖。

人们一提到丁肇中,很自然就会想到J粒子。J粒子是一种基本粒子,它的质量大约是质子质量的3倍,而寿命却比一般共振态粒子长上万倍。深奥繁复的科学理论很难用三言两语来表达,但有的科学家在编写专著时,用了发现J粒子之前和发现J粒子之后的说法来划分某些理论的分界线,就可想而知于肇中发现了J粒子对高能物理的贡献了。

 

关闭